今天這篇文章,整理自著名紀錄片導演任長箴的課堂演講,為大家解答一些關于紀錄片創(chuàng)作的實際問題。
下面我們就重點分析一下,90%的導演在紀錄片拍攝的過程中,都會不小心踩進哪些坑?在拍認知類紀錄片時,導演總是想追求文化感和歷史感,這樣往往會把片子拍成論文。第一集追根溯源;第二集徐徐展開、舉例說明;最后一集蓋棺定論、總結陳詞。完全像在寫論文,而不像在拍片子。導演總怕信息不夠、觀眾不明白,就不斷在片中東拉西扯,進行信息堆砌。但其實,觀眾看片子不是要做學術探究,而是想看一個故事,在欣賞故事的同時去獲取認知。很多編導會分不清紀錄片的主題、題材和選題。一部片子的主題是它所體現(xiàn)的價值觀,是影片的靈魂,可以總結為關乎愛和真理的一句話;題材是片子對外呈現(xiàn)的題目,這是影片貫穿始終的骨架;而選題則是一個個具體的故事,它們是一部片子的血肉。舉個例子,《舌尖上的中國》第一季的主題是“誰知盤中餐,粒粒皆辛苦”,題材是“松茸這種食材”,而具體的選題是“單珍卓瑪上山采松茸的辛苦故事”。這三者完全不同,但是編導們經?;鞛橐徽劇?/span>無論是搞混了,還是缺了其中任何一樣,片子都會變得血肉模糊。很多編導喜歡在片子中講感人的故事、比慘、煽情,殊不知這是拍攝記錄片的一大誤區(qū)。因為這些都不是故事,而叫事跡。事跡是以人物的業(yè)績?yōu)榛A,故事則不然,故事的基礎是人物的愿望。真正的人物故事,應該是人物在實現(xiàn)愿望的過程中遇到的困境。比如,在單珍卓瑪采松茸的這個故事中,突出她采松茸過程中遭遇的挫敗,觀眾在觀看中就會因為這種挫敗與人物產生共情。這里所說的故事,和我們日常談論的故事,不是同一個概念。日常生活中,我們所說的“故事”,通常是指信息。而影視作品中的“故事”指的是人物在困境中的經歷。為了不將故事和信息相混淆,導演在講一個故事之前,要問自己六個問題:3. 這些愿望實現(xiàn)的過程中,會遇到什么樣的困難?如果一部片子中,主人公的故事能夠回答以上六個問題,就是一個好故事。故事中的人物并不一定要高大上,反而是帶有弱點、缺點、局限的人物故事,講出來會更動人。如果沒有明顯的挫折困境,就要找到不明顯的挫折困境,總之要找到一些。如果僅僅回答了五個W加一個H,平鋪直敘地陳述起因、經過、結果,那就是基礎信息的羅列,這只能算作新聞,不能稱其為故事。簡單來說,人的故事就等于人的愿望+困境+克服困境的方式+結果。
聲明: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,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(lián)系,我們將及時更正、刪除,謝謝。
來源|電影攝影師 文|后浪電影學院
原文鏈接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Hnw4CbtrN1Ujoqxq-tueNw
表情
添加圖片
發(fā)表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