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尚未認證為創(chuàng)作人或影視公司,認證即可享有:
她們在創(chuàng)造藝術,
更是在講故事。
自然之靈
你想象過,
如果世上真的有“自然之靈”,
會是什么樣子的?
是擁有著尖耳、手持弓箭、金發(fā)碧眼的精靈,
或是宮崎駿世界里笨拙靈性的精靈,
亦是仙氣飄飄、不染塵俗的鬼狐神仙。
可在Riitta和Karoline的眼里,
“精靈”卻是這個樣子。
布滿歲月痕跡的老人,
披戴著各種植物的裝飾,
宛如一座雕像靜止在周圍環(huán)境里。
都說藝術創(chuàng)造,
便是如此眼前一亮,
卻又耐人尋味。
你一定想不到,
這組照片在國外引起了異常的轟動,
而且,這是一項從2011年開始,
已經(jīng)持續(xù)了9年之久的全球性項目。
它還有一個讓人費解的名字:
“Eyes as Big as Plates”
(像盤子一樣大的眼睛)。
就如同它的名字,
看到這些照片的人,
都驚奇地瞪大了眼睛。
Karoline解釋說,
“眼睛像盤子一樣大”,
靈感來自于民間傳說中的人物,
是對想象力和好奇心的致敬。
有趣的是,
她們尋找的拍攝對象,
不是年輕人、不是明星,
而是一些已近暮年、
一臉歲月滄桑的老者。
150多個國家的老人,
囊括了各種各樣的職業(yè):
摔跤教練,漁民,動物學家,
馴鹿牧民,水管工,
家庭主婦,獵人,沖浪者,
甚至還有九十多歲的跳傘熱愛者。
這些老人的造型,
往往與他們的經(jīng)歷以及這塊土地,
有著深深不可磨滅的聯(lián)系。
并借以民間傳說,
注入了人與自然源源不斷的無盡循環(huán)。
老人們親身經(jīng)歷的故事,
在這個飽含創(chuàng)意的藝術創(chuàng)作,
猶如點睛之筆。
來自挪威的陶瓷藝術家Brit,
她的大半生都與藍色黏土作伴,
所以她的造型,
便是一座“封印”在巖石上的雕像。
她的身上涂滿了藍色黏土,
而這些黏土在家鄉(xiāng)隨處可見,
在別人眼里不足為奇,
于她而言便是賴以生存、想象創(chuàng)作,
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Bob原是一位時尚攝影師,
退休之后,
便居住在紐約皇后區(qū)的森林公園附近。
散步、拍照,
他在公園里消耗了大部分的時間,
填補了退休生活的空虛和無聊。
在照片中,
他頭戴一頂大帽,身披松針大衣,
儼然有著一種一絲不茍、
寵辱不驚、淡然處之的境界。
艾格尼絲(Agnes),
也是其中最受歡迎的“明星”之一,
她在慶祝99歲生日時,
想要實現(xiàn)的愿望是:
在100歲之前完成她的第三次跳傘。
每到一處小鎮(zhèn),
她們從這些老人身上,
就會獲得一批奇妙又感人的“寶藏”。
一百多幅肖像,
就意味著一百多個故事。
每一張照片的景觀中,
一個孤獨的身影,
融入在周圍環(huán)境中。
當?shù)乩先说墓适拢?/span>
民間傳說、神話、
以及想象力,
都在一張照片中完美融合。
可穿戴的自然皮膚,
笨拙地將可愛的老人們,
融入周圍環(huán)境。
在這里,
大自然既是內(nèi)容也是背景,
老人們,
既是主角亦是配角。
原本只是一份表達致敬的作品,
之后竟演變成人類與自然、生活,
更深刻的探索。
她們將一部分的照片,
整理成書。
書的封面,
也是精心打造的。
上面印著16000張不同的手壓葉子,
這些葉子是她們在旅程中,
一片一片親手搜集起來的。
每一本書上的葉子都不盡相同,
都是獨一無二的,
就如同書中描繪的每一個人,
以及閱讀這本書的萬千讀者。
在這個組合中,
兩人分工明確。
Karoline擔任攝影師,
而Riitta主要致力于造型的創(chuàng)作。
Karoline Hjorth出生于1980年,是挪威小有名氣的攝影師、記者、作家。她在倫敦的威斯敏斯特大學拿到文學碩士學位后,便回到奧斯陸工作。她的攝影作品,還在倫敦國家肖像畫廊獲得過德勤獎。
Riitta Ikonen,則是出生于芬蘭,畢業(yè)于皇家藝術學院。曾參與過在倫敦泰特不列顛酒店和2012年倫敦奧運會等重大項目中。
本風牛馬不相及的兩個人,
卻因為一次相遇,
成為了默契有趣的莫逆之交。
拍攝這些照片,
需要長時間的準備。
比如,她們需要收集
幾公斤的苔蘚、海帶、桉樹,
還有一捏就破、噴出奇怪氣體的菌菇,
存在于亂石溝壑中的海膽、海星。
兩個年輕人對于這樣前所未有的創(chuàng)造,
充滿熱情。
而最讓她們驚訝又佩服的是
作為這一項藝術創(chuàng)作的合作者
--那些老人們。
Hjorth和Ikonen在現(xiàn)場,
用膠片代替攝像機拍攝。
造型、背景、人物,
還有位置,
都需要無數(shù)次的調(diào)整和嘗試。
對于老人們,
無疑也是一項漫長、充滿挑戰(zhàn)的大工程。
面對細小的樹枝造型,
老人不得不小心翼翼,以防刮傷,
一邊又耐心地安慰她們:
“I am ok!”
有時候,
為了力求完美的鏡頭,
會耗費數(shù)個小時,
站在潮濕的苔蘚中。
他們的態(tài)度、耐心,
重新刷新三觀:
誰說老人安于晚年,
他們對于新鮮事物和挑戰(zhàn),
同樣有著十足的勇氣和熱情。
經(jīng)歷過洶涌波濤的水手,
回憶過去時眼中依舊閃著光亮;
與植物打了一輩子交道的花藝師,
如今熱衷于教鄰居養(yǎng)花;
還有,90多歲了,
還想著瘋狂自由的跳傘冒險者。
這些都是Riitta和Karoline,
拍攝過程中尋得的平凡又偉大的故事。
這些老人中,
有些在當?shù)匦∮忻麣猓?/span>
有些一生都平平淡淡、默默無聞。
可他們卻有一個共同特點:
就是對于生活與冒險,
依舊執(zhí)著、熱愛。
就如同《半山文集》中的一句話:
年輕人的生活粗獷、跳躍;
中年人的生活沉重、細膩;
老人們的生活,
才是生活的本身。
這或許也是,
Riitta和Karoline
堅持九年之久的原因吧。
《像盤子一樣大的眼睛》也十分爭氣,不僅獲得了巴黎攝影光圈基金會獎的提名,在挪威年度書展中還獲得金獎。
如今,Karoline和Riitta的作品已在世界各地展出,其中包括芬蘭的基亞斯馬當代藝術博物館,紐約煙囪畫廊,波哥大國際攝影雙年展,東京的國家藝術博物館。
對于未來,
她們的目標無比清晰:
希望在10周年之際,
也就是2021年,
能完成第二本攝影集。
并為這個創(chuàng)意發(fā)起了眾籌,
沒想到,
得到了網(wǎng)友們熱烈反響。
當然,她們也為網(wǎng)友們準備
簽名書、明信片等誘人的獎勵作為感謝。
暮去朝來,生活閱歷,
留給了這些老人一臉歲月的痕跡,
而Karoline和Riitta,
用藝術創(chuàng)作,
重新喚醒了他們內(nèi)心深處的不羈靈魂。
高爾基曾說過:
一個老年人的死亡,
等于傾倒了一座博物館。
老人的一生,
擁有著我們想象不到的寶藏。
《像盤子一樣大的眼睛》,
早已不僅僅只是一種藝術創(chuàng)作,
更是一種精神的表達:
生活與人,人與自然。
不論是對環(huán)境的描繪,
還是老人一生故事的講述,
歸根結底,
都是對生命的一份敬畏、尊重和肯定。
最后,
你從長輩那里聽到過
哪些印象深刻或不可思議的經(jīng)歷,
也和我們分享一下吧。
聲明: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,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(wǎng)聯(lián)系,我們將及時更正、刪除,謝謝。
原文鏈接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ORMFwQDP_xteulKGkCybcg
內(nèi)容由作者原創(chuàng),轉載請注明來源,附以原文鏈接
http://www.zuisun.cn/news/6517.html全部評論
分享到微信朋友圈
表情
添加圖片
發(fā)表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