故事的魅力在于扣人心弦又千變萬化,所以「一千個讀者,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」。
電影則因為將故事與影像融合,借助真實的「軀殼」,為影迷留下了更加如夢如幻的體驗與雋永的思維空間。
所以想要真正理解經典電影,在個人的想象之外,傾聽創(chuàng)作者的聲音同樣至關重要。
為此,我們與多位經典電影的幕后創(chuàng)作者進行對談,策劃「幕后大師技與藝」專題,結合電影拍攝的實操經驗、理論分析,對電影的知識與技法進行輸出和探討。
專題首篇,來自曾憑借《十面埋伏》提名奧斯卡最佳攝影獎的攝影師趙小丁的分享。作為張藝謀的黃金搭檔,趙小丁的鏡頭中誕生過大量經典的畫面與作品。
在專訪中趙小丁表示,有基礎、有感受、不盲從,才是攝影師的「自我修養(yǎng)」。
同時,對于尚未找到創(chuàng)作方向的青年創(chuàng)作者,趙小丁也有話要說。
雖然不是故事的直接講述者,但電影和文字不同,需要通過視覺、畫面做呈現,所以記錄與創(chuàng)造影像的攝影師,在電影的拍攝中承擔著技術和藝術的雙重任務。可以說,電影能否講好故事,導演和編劇發(fā)揮著重要作用,電影怎樣講好故事,便是攝影師需要承擔的責任。對于他而言,在創(chuàng)作過程中,攝影技術與拍攝靈感反倒不是第一要義,劇本階段獲得對故事的理解,才是決定工作方向與質量的關鍵:“無論導演還是攝影指導,能否在劇本中獲得內心的感受,又能否將感受呈現才是核心。如果沒有感受,單純搬弄技術和方法,那成片會在內容與情感上顯得空泛?!?/span>找到對劇本的共鳴和感受之后,便要和導演進行溝通,趙小丁會將自己結合故事設想的攝影角度、造型、視覺、影像等等環(huán)節(jié)向導演闡述。很多方向雙方會不謀而合,但在畫面構成、造型等環(huán)節(jié),導演和攝影也會有不同的想法。在趙小丁看來,優(yōu)秀的攝影師可能會在影像的想法上走在導演之前,這是專業(yè)素質和能力的體現,但在「游戲規(guī)則」內,攝影師提出的想法,還是要和導演溝通、協(xié)調,畢竟最終電影的創(chuàng)作還是要由導演拍板。包括之后的攝影工作,趙小丁也不建議攝影師將創(chuàng)作的個人喜好和單純的炫技放在首位:“影像還是要貼合故事,絕不能游離于故事之外?!?/span>正是懷有對故事的感受以及在攝影上的能力和經驗,趙小丁的鏡頭中,誕生出了大量影史經典。關于這些經典鏡頭出現的原因,又展示了創(chuàng)作者的哪些想法與情感,趙小丁結合具體的作品,從光影、色彩、鏡頭運用等角度,一一進行了闡述。人類對現實世界進行認知和了解,光起到了重要作用。比如光照射到靜物上的明暗對比,對靜物的物理形態(tài)和質感,甚至人的心理,都會產生影響。所以電影的光影,便是將現實的光作用到藝術作品中,成為攝影師的「武器」,結合電影的場景與人物造型,帶給觀眾不同的情緒。在拍攝《影》中半透明的屏風時,現場的用光要在展現電影水墨感之外,契合故事氛圍。為此,趙小丁選擇了三千平米的攝影棚,用大功率的燈打在屏風與頂棚的道具上。最終一道道帷幕遮擋光所形成的陰影,仿佛人心中隔著的紗,透過紗你能隱約間看到心之所向,卻又不可能一覽無余。雖然以南京大屠殺為背景,但《金陵十三釵》并沒有大規(guī)模表現正面戰(zhàn)場,反倒是將視角定格在戰(zhàn)爭背面,通過對風塵女子、學生等特殊人群的刻畫,展現了戰(zhàn)爭的殘酷。只是,哪怕在戰(zhàn)爭的角落,也沒人能獲得正常生活,灰暗是天空與世界的顏色。于是在處理時,趙小丁在文徹斯特教堂的玻璃窗上鋪滿了顏色。透過這扇窗,學生看到十四名「鮮艷」的風塵女子進入教堂避難。透過這扇窗,連天的炮火與寧靜的教堂被分割成兩個世界。尤其當趙小丁在玻璃上打出直射光后,物體亮度強弱指數標準不同造成的顏色變化,將教堂點綴的五彩斑斕,仿佛象征著戰(zhàn)爭環(huán)境中難得的美好。但這一切都是趙小丁用色彩制造的「騙局」,電影尾聲,日本兵進入教堂,同樣在這扇窗前,寧靜被殺戮打破。彩色玻璃也最終展現了所有色彩蘊含的情感。除了用光影和色彩講述故事、傳遞情感,對鏡頭的靈活運用也是趙小丁的「拿手好戲」。在《十面埋伏》中,為了展現俠客生死搏殺時利用的武器與戰(zhàn)斗場景,趙小丁和導演、武術指導進行了深入研究。最終趙小丁決定跟隨飛刀,拍攝了大量運動鏡頭。一方面,飛刀特殊的軌跡和冷兵器時代獨特的作戰(zhàn)方式,構成了中國武俠特有的魅力,另一方面,在演員長時間的練習后,所有設計的動作都能和冷兵器匹配,兩相結合,最終幫助攝影師完成了美輪美奐的鏡頭塑造。同樣是武俠題材,在《英雄》中,趙小丁又展現了不同的拍攝方法。譬如展現劍穿過下落的雨滴、刺破毛筆的筆頭時,趙小丁拍到了1秒150格,加上后期的調整,至少有300格到400格,這在當時已經達到了膠片能力的上限。同時,趙小丁選擇超高速攝影,放慢了物理時間。這就相當于用慢,放大時間的轉瞬即逝,以實現反向效果。而到了戰(zhàn)爭題材的《金陵十三釵》,為了提升電影的真實度與觀眾的代入感,趙小丁又設計了長鏡頭。故事中兩個女孩去妓院找人,但路上碰到了日本兵,二人只好沿街逃跑,回到二樓躲避。在一個同伴被打死后,兩個女孩跳窗逃走,以求得生機。這段長鏡頭中,有節(jié)奏的變化、緊張的氛圍營造與豐富的劇情,雖然整體只有一分多鐘,但仍有塑造故事的價值與美學的意義。在趙小丁看來,熟練掌握構圖、光線、色彩、運動甚至變焦鏡頭的推拉,在鏡頭中布置具有象征意義的細節(jié)。對于講好故事與傳遞情感都有很大幫助。但在具體的使用情況上,還是要看導演的思路與電影的表達需求。所以,雖然伴隨技術進步,原本復雜的拍攝方式變得簡單,這對于豐富劇情與視效大有裨益。但創(chuàng)作者還是不要陷入技術的「囹圄」,包括使用長鏡頭時,切勿單純追求拉長物理時間,卻忽略了故事與表現的魅力。作為鏡頭語言中的兩大流派之一,長鏡頭還是要在設計情節(jié)與抓住觀眾兩方面發(fā)力,否則即便拍攝出40分鐘的生活流水賬,也沒有藝術與美學的意義。從電影學院畢業(yè)后,趙小丁便進入了密集工作的狀態(tài),拍攝《開往春天的地鐵》之前,8年的時間內,他共攝制了12部左右的長片。雖然工作強度很大,但回憶當初,趙小丁認為辛苦不會白費:“攝影師這個職業(yè),必須有足夠多的一線工作經驗以及操控設備的熟練度。比如膠片時代,攝影師起碼要學會正確的膠片曝光方法、包括怎樣使用感光材料、怎樣布光、如何使用軌道和升降機來配合故事與導演的需要等。只有對拍攝器械和方法掌控的游刃有余,才能從技術上升到藝術?!?/span>早年的成長經歷,成就了趙小丁的藝術之路,而對于青年創(chuàng)作者的成長,趙小丁則更希望他們在積累經驗之余,有自己的思想,不盲從。“創(chuàng)作上,要找到感受,回歸內心。大師的作品可以學習,但不要一味的模仿。否則長此以往,個人的創(chuàng)作生命力便無法延續(xù)??梢赃x擇慢慢來,哪怕做三五分鐘的短視頻,也可以將清晰的思路、真實的想法與對內容的思考呈現出來,獲得成長。同時,有思想也并不是讓青年創(chuàng)作者追求個人主義,而是希望他們能找到個人表達與普世價值的平衡。不然哪怕短期內獲得了認可,但當極端的表達失去魅力,青年創(chuàng)作者反倒會處于危險的境地。所以對于青年創(chuàng)作者而言,一定要有清晰的頭腦和正確的認知。將自己的積累和感受呈現在作品上,才是能夠獲得成長與藝術成就的捷徑?!?/span>聲明: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,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(lián)系,我們將及時更正、刪除,謝謝。
文/老九 來源/導演幫(ID:daoyanbangwx)
原文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yu5BKMKaGqGNJW78AxQnGQ
表情
添加圖片
發(fā)表評論